王小古艺术:路漫漫兮(六)

发表时间:2020-9-6  来源:王小古艺术官方网站

                   十一

  一九七九年,临沂专署教育处欲调小古去临沂教育学院(前身即原临沂师范)任副院长。他不愿回那里工作。学院就请党延凯教授去做小古的工作,小古问党老师:“我能回去吗?”党 老师开诚布公地说:“教育学院请你回去,我以为还是可以回去的,在哪里跌倒还在哪里爬起来嘛!我不就在去年回来了吗?你为什么不能!不过那个副院长,还是不当的好,一院之长,可不是马虎的。”因此小古力辞了副院长,后以副教授的名义,被聘回了教育学院工作。
 
  在他的积极建议下,学院第一次办起了美术专修班,抽调全地区在职有美术专长的教师二十多人,以一年时间进行培训。这个班办得很有特色,很有成效。每天课堂活动校内外来听讲的,接受绘画指导的,总不下百余人。在这期间,小古完成了他关于中国花鸟画论十三讲。他对中国花鸟画史、画法以及他自身习画的经验体会等,讲得十分深刻,有很多富有创造性的见解。深得师生的赞赏。这份讲稿,可以说是中青年习画的良师益友。可惜他过去为此精心搜藏和制作的全部插图,皆在“文革”中散失了。
 
  一九八一年春,小古带着美术专修班全体同学,前往菏泽写生,受到了热情接待。后来菏泽还派了花农名叫赵天楼的来临沂随小古习画。赵天楼在小古精心培养下进步很快。现已成为有名的农民画家了,他画的牡丹,已多次出版。
 
  这一年小古还应菏泽地区的聘请,组织编绘了《荷泽牡丹谱》一书,此书由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并一再重印,深得美术工作者的喜爱。
 
  小古由于时常外出活动,接触面也广了。他说,我深深感到有许多青年国画家的画,也确实画的不错了,但看看他们的题字和书法印章,那就实在太不入眼了。他因而产生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很想到一所高等院校艺术系去工作。以便和青年画家们探讨,如何向艺术的全面发展努力,这里指的是画、诗、书、印有关继承和发展问题。为此他曾向领导上写了要求调往曲阜师院的申请报告,在报告的结尾,还写了这样一首诗:“为求艺术庆丰收,去志已去坚请莫留。非是临沂无伯乐,确因曲阜有荆州。文风晓起催前浪,学海波平好放舟,愿献此身心与血,年来已愧作沙鸥。”但临沂的领导,还是不舍放行。
             
                   十二

  一九八二年春,小古第八次邀来荷泽参加牡丹花会,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参加牡丹盛会。回来后就接到省里通知,要他以牡丹为主到济南举行一次他个人画展。当此夏将至。他埋头在画室内三个多月,兴致勃勃地赶出也一百一十三幅作品。其中有牡丹七十幅,送往济南展出,轰动一时,省委领导、美术界及各界人士甚为赞赏。这些作品,后来又运到本省他城市展出,此时省领导决定调小古到山东艺术学院任副教授,消息传到临沂,广大干群庆幸他更有用武之地,惋惜临沂飞走了一只金凤凰。
 
  小古对党延凯教授说:“山艺我是不能不去了,他们已把我的女儿接到那里学习。”党老师也赞成他去,并要他写一部中国画论和画史。小古是一位非常讲求实际的人,对党老师的指点是铭记在心的。他的中国花鸟画论十三讲,也许就是他中国画论的雏稿。他早就打算搞一部中国古今名人题画诗选 编。并说他还要决心把自己的绘画提高到能在中国绘画史上传下去的水平。令人遗憾的是,他的这些雄心壮志。都未来得及付诸实现,便和我们永别人。
 
  小古的调动消息,像无形的电波,很快的便传 开了。临沂各界人十向他求画者,便蜂拥而来,一时门庭若市,一个小小的画室,确是就接不暇,因此地委领导在沂河宾馆设一画室,供他告别作画。从十月底开始,他在那里一面接待客人,一面作画,转瞬间两个月过去了。在这段时间,他到底作了多少画,他自己也说不清,但求画者,仍然纷至沓来。就在这时,他在画案前突然心脏病复发而倒下了,经医院多次抢救,终因病情恶化,于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九日下午五时,永远停止了他的心脏跳动。也从此终止了他的艺术生涯。
 
  小古是一位自学成才很有造诣的画家,他的画在“文革"后,已由他的成熟期进入升华期 ,向着中国花鸟画的艺术顶峰阔步前进,我以为我所见到的千佛山麓之南郊宾馆的巨幅牡丹图,临沂市一招的巨幅红梅图,红了蔷薇、绿了芭蕉图和他在济南画展中的一些作品,都是有力的见证。这样一位很有希望的画家,却在他的艺术才华刚刚腾飞的时刻,就和我们永别了,这确是我们中国花鸟画界的一个巨大损失。

                   十三
 
  小古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中国花鸟画家,还是一位很有素养的诗人。他的诗学工底,一方面是源于家学,更重要的还是他长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苦学。他的一生写过很多诗,早期在家乡时,就时常和家乡的诗友唱和。可惜这些诗,由于战争已荡然无存。记得那时他曾和苏州一位女诗友曹石兰有过来往,他为她画了 一幅石头兰花图,曹给他的答谢诗中就有这们两句:”妾愿变为花上蝶,随风飞舞到君家。“为了搞清楚这些年来小古到底写过多少诗,我曾费尽心机。一九七五年以前,是一无所得,七五年以后的八年间,他作的诗大约有八百余首,我见到的有五百余首,且百分之九十都是题画诗。画和诗都是抒发人之情怀的,他往往是画之不足,由诗来补充。例如他画的梅花八哥图,就题上”弹指光阴成老叟,喜能笔墨应人求,不知鸲鹆何事,一树梅花暗点头。“这样就把花和鸟都拟人化了。又如他在”四人帮“倒台后给我画的一幅墨牡丹上,题了“武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把两句古诗改了一个字,就变成了时代感很强的抒愤诗,画也更富于时代精神。他在画的另一幅梅花上题道:“冒雪冲寒色,心如铁骨坚,香风满宇宙,开在百花前。”这样的诗,既替梅花润色,也为自己抒发了情怀。他给我画的一幅葡萄上这样题道 :“今日重相见,回思三十年,饱经风雨露,历尽苦酸甜。”这样把人和葡萄都写进去了。看画读诗,回味无穷。他在一幅菊花上题道:“菊花本是耐寒花,妄费秋风舞爪牙,消尽繁华春去也,晚霞灿烂胜朝霞。“这也是一首既写花也写人的抒怀诗。他回乡时赠给我的诗中有这样两句:“但约云笺频寄语,好收兰桨且还乡。”他在晚年对家乡还是很留念的,这个愿望,他生前未能如愿。逝后得友人努力,政府的关顾,终于把他的骨灰迁回灌南,并为他竖碑立墓。
 
  小古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画家,他的书法、金石和雕塑,都有很好的功底,其书法初学“二王”,后学张猛龙碑,自成一格,金石学西冷八家,晚年将切刀和冲刀兼用,也自成一格。他成就出众,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典范。

                   十四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十五中午,在临沂大街上一家花圈店里,一群青年人从里面抬出一只直径有三米多高的大白花圈。随后有数十名配着白花的男男女女,都在这里集中整队,在火葬场通往教育学院的大街上,他们接到了一辆灵车。这惹起了市民们的很大注目。当人们弄清楚这是画家王小古逝世的灵车时,有认得的,有知道的,也有慕名的,都自动参加了这个悼丧的人群。灵车在大街上缓缓向教育学院礼堂进发,走了近两个小时。大街两旁很自然地形成了两道人墙。当灵车到达学院时,蛋丧队伍已形成了一个长长的行列。

  临沂的一位老人对我说,这使我们想起一件往事。那还是抗日初期,我们这里有一位县长,因抗日阵亡,生前他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当他的遗体搬回安葬时,临沂市民家家门前排了香案,接拜这位县长的灵柩。这次画家王小古去世的灵车,能这样轰动市民,受人尊敬,可说是继那位县长之后,他是唯一的第二个人了。
 
  小古和我们永别了,但正如墓碑上说的,他的艺术在人间,将永远放射着绚丽的光彩。
 

【作者附言】

  小古先生与我除曾同学外,在一九四三至四四年和我在家乡又朝夕相见,来往甚密。一九七六年至七九年,小古三次返里住了两个月时间,我们更天天见面,无话不谈。建国前后,我俩身居异地,但时有书信来往,所以我对他的了解,决非一朝一夕。文中所谈之事,有不少都是我亲见亲闻。有些事,我就是当事人,当然文中还有很多事是通过调查采访得知的。
 
  在灌南县政协的主持下,对小古少年时代的情况,在小古的故乡召开了一个知情人的座谈会,阎瘦山、王小流、赵济源、汪会昌等,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和线索。在此基础上我又作过个别专访。

  小古先生后期的主要的活动地点在山东临沂。临沂市政协副主席刘家骥同志为了帮助我们收集小古的史料,特地邀请小古生前的画友和学生,开了一个座谈会,他们提供了不少宝贵的资料和线索。此后,我还访问了原临沂师范张寿民校长,党延凯教授等人,特别是党延凯教授,他对小古后期学术成长及生平遭遇、处事待人等各方面,都作了广泛的介绍和评述。
 
  在临沂期间,小古的儿子开端不仅为我讲了许多有关小古在家庭中的事,还为我提供了小古在一九七五年以后写的五百多首诗词 。这给我对小古的后期思想演变,提供了最为宝贵的资料。小古先生的花鸟画论十三讲,我得以一睹全文,因而对他后期形成的艺术思想体系,也有一个比较全面而又系统的了解。
 
  在文中有不少地方我提到小古的画,我在临沂和灌南,都亲眼见过不少小古画的原作,有的是我直接收藏的,也有的见之于照片和印刷品。在文中我提到他如何临摹、习画,如何作画,这大都为我亲见新闻。
           
                      (淮阴文史资料  第七辑)
 
更多
网站点击统计:579691次
王小古艺术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3153980009 联系人:赵金胜 邮编:276800
联系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台湾城五楼 技术支持:齐鲁书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