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古先生的书法艺术 (刘瑞轩 刘溱)

发表时间:2020-9-6  来源:王小古艺术官方网站

王小古先生的花鸟画闻名遐迩,播及海外。他的书名为他的画名所掩,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至今提到和评论他的书法者很少。其实,王小古先生象古代“四绝”、“三绝”的画家一样,是一位多才全能的艺术家。著名画家于希宁教授在评价小古先生一生的艺术成就时,曾说:“他的画第一,书法第二,诗第三,印第四。”现在,有必要把他的书法提到应有的地位,并对其书法艺进行探讨,这对于今天习书画的学子是不无教益的。
  
  小古先生出生在苏北小镇(灌南县新安镇)一个“破茅三两间”的家庭里,自幼虽没有机会得到名家的薪传,但他却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中小学亦得到良师指教。他的父亲王映人(字杰甫),精通四书、五经及古诗文、诗词,并把写大仿当作日课,自幼就打下了习字的良好基础。在新安小学、板浦中学师班学习期间,他酷爱绘画,在国画和书法上得到美术老师王士林、潘仲西的指授,(潘为上海美专毕业生),朝夕临画习字,艰苦磨砺,使他的书艺渐进,开始崭露头角。当他师范毕业时,在当地已有“小才子”之称,向他求画索字者络绎不绝。
 
  师范毕业后,在日寇的铁蹄下,他辗转于家乡的私塾和新安小学、新海中学等处任教。因为是教语文课,不仅自己临池不辍,还要指导学生习字,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特别应提到的是,这时他结识了新浦的仇瑞平先生,此人真、草、隶、篆四体皆精,二人互相切磋,共同举办书画联展,使小古先生。视野大开,书法艺术水平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50年代初,小古先生调到临沂师范,任语文、美术老师。在此之前,可作为他书法艺术发展的初级阶段,即学习和继承古代传统书法的阶段。在此时期,他主攻唐楷,颜的《勤礼碑》、《郭家庙碑》,柳的《玄秘塔碑》、欧的《九成宫》都能写得形神逼肖;为了题画,他还临过《圣教序》、《兰亭序》等二王法帖,熟练地掌握了行草。从50年代的题画款上,可以看到他端正娟秀的小楷和遒媚潇洒的行草。不过,此时期属于消化吸收前人艺术的阶段,他的字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面目。
 
  从1955年开始到1965年,是小古先生书法艺术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正如他自己所说:“十年一碑《张猛龙》”。在前一时期,他重点研习了晋唐书法,尽管十分纯熟,但随着他年岁的增长,艺术视野的扩大(赴北京和省城作画参观),审美趣叶的改变,他认为过于甜熟近于俗,需要汲取新的艺术营养,探索新的路子。他汲取了清人倡碑学重振书坛的经验,决意研习魏碑。小古先生选中了《张猛龙碑》,作为临摹范本。此碑用笔雄强有力,以方笔为主,辅以圆笔,转折分明,顿切斩截,中侧锋并用,沉着有力;结体的纵与敛,宽与紧,欹与正,变化多姿。王先生临帖先求形似,进而揣摩其神韵,终于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的题画看,多为魏体的楷书或行书。由于长期的心摹手追,已达到十分娴熟的程度,综上所述,第二个时期为王先生书艺的转折时期,由崇尚晋唐,转而倾慕于北碑,书风由秀婉潇洒向苍劲古拙过渡,用笔从单纯平实,趋向丰富多样,结构从方整严谨,走向生动多姿。
 
  “文革”期间,由于王先生惨遭迫害,身陷囹圄,将近十年没有握笔,这无疑障碍和延缓了其书艺的进展。从1975年他恢版复工作,到1982年去世,这七年为他书法艺术的成熟期,由于他“备精诸体”、“兼摄众法”,又有几十年的临池实践,已经“自成一家法”,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面目。从这时期作品中,可以看到颜楷、二王行草、张猛龙的影子,但又不完全象唐楷、北碑和晋人行草,而是多元的有机融合。这时期的代表作是给老友王当涛教授写的《人间词话一则》(做学问三种境界说),共113字,用整张四尺宣写成。这样精心写成的长篇巨制,在他书法创作中尚属少见。这幅作品充分体现出其晚年书法的苍劲古拙、恣肆奔放的独特风格。具体地说,其用笔方圆互用,或方或圆;刚柔并济,或柔或刚;部分行草笔画里还掺入写意花卉画枯藤的笔法。其结体类颜体,字大撑格,外密中疏,端正而不拘窘,宽博而不松散,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走马。字形有欹有正,错落有致。整幅章法,更是挥洒不羁,随着感情的起伏,由工而草,行笔渐速,一气呵成,气势逼人。
 
  纵观王先生的书法艺术主要成就有三个方面:(一)倡导“书画合一”,并身体力行。王先生是以画家的审美视角去观照书法的,他经常对学生说:“书画同源,书画可以合一。如用写字的笔法画画,用绘画的笔法写字,可以相得益彰。”实践上也正是如此,从他画兰、竹和枯藤中,可以看到篆隶和行草笔意,从他写的行草笔画上,也能感悟到古藤、老树的意象,另如章法布白上的疏密变化,笔墨浓淡干湿及行笔疾迟的节奏感,通篇的气韵等,无不借鉴国画的法则。因此,他的字艺术含量高,耐人品味。(二)与画配合,相映成趣,王先生的书法很少单独展览和发表,大都用于题画。他精通题款艺术,画是什么内容、形式,题什么样的字非常讲究。工细的花鸟,仕女画,题娟秀的小楷,小写意花鸟,山水题行草或行楷,大写意花鸟则题魏碑体的行草,大草,使整幅画十分协调。他对于当今不会题款,或题款不当的现象,甚为感慨和不满。(三)格调高雅,而又能雅俗共赏。王先生一向卑视书法上的“匠气”、“俗气”,他的字气韵高古,不同凡响。同时,他又反对剑拔弩张、矫揉造作的怪体。他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创新。因此,其字如人,平易近人;其字如画,雅俗共赏,受到不同层次读者的喜爱。在他生前,求他字画者趋之若鹜;在他身后,收藏其字画又成热潮,都是证明。
 
  王先生离开我们已十四了,但他的书法仍受到人们的欣赏喜爱,他培育的学生有不少也在书坛、画坛崭露头角,为书画事业的发展在努力奋进。正是:
  彤管一支任驰骋,丹青书法两艺精。
  砚池新波逐旧浪,先师薪火后人擎。
 
更多
网站点击统计:579839次
王小古艺术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3153980009 联系人:赵金胜 邮编:276800
联系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台湾城五楼 技术支持:齐鲁书画网